首页 > 文件法规 > 建议提案答复 > 政协提案答复

关于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C类第134号提案的答复

2022-08-17    

狄跟飞委员:

您提报的《以传统文化推动我市靓城提质》(C类第134号)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临汾天文观测历史悠久,襄汾陶寺古观象台作为我国最早的天文台,为中国远古时期天文历法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春秋以前,人们采用日圭测量日影。汉代出现了以赤道为坐标系的天文观测仪器—浑天仪。通过测日影、观星象,人们确定了白昼最长、最短和长短相等的四个时间点,推演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在此后,中华千年悠久历史和代代先民智慧创造出“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认知框架,将农业农事和天时变化紧密结合,发展出“敬授民时”的生产生活习惯并延续至今影响深远,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切的起源都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4700多年前,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晋南地区的先人们就已探究出一年中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先民们用夯土垒起13根柱子,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东5号缝内的塔儿山日出方位,借此来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活动。在最北观测点D1与夏至观测南柱搭上一根门楣可形成一个面东南,内宽1.8米的小门,称为“迎日门”。古观象台的发现印证了《尚书·尧典》中“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记载。以陶寺观象台为代表的节气文化,彰显了临汾地区的悠久历史和底蕴,是我市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重要的文化载体,传播传统文化对推动我市市风市貌进一步提升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将认真吸收采纳建议,厘清发展思路。

关于将“二十四节气”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博物馆展览和活动规划,我们将开展以下工作:

一、建设遗址博物馆,彰显尧舜之都的历史文化魅力

正在建设中的陶寺遗址博物馆隶属于临汾市博物馆分馆,位于襄汾县陶寺乡,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要项目之一的陶寺遗址建设。该项目总投资2.75亿元,占地面积74.4亩(4.9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998平方米,建设项目包括出土文物展示区、设备用房、保护、研究用房、游客服务中心及陈列布展工程、安防技防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停车场等。项目于今年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一层基础施工,以及室外景观、绿化等配套图纸设计,预计今年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计划于2023年底正式开馆。建成后的馆区将利用数字复原现代化展陈与实物展示等多种手段,集中展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彰显尧舜之都的历史文化魅力。

   二、进行展陈提升,提高文化传播力

目前陶寺遗址博物馆正开展展陈质量提升工作,该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的有力举措。新的陶寺改陈布展大纲编制工作已经展开,将努力锚定国内一流标准做好陈展。展览以“今日中国,陶寺中国”作为设计主题,将整体的陶寺文化划分成文明蕴化、尧舜治世、先祖风华、地中之都、都城衰落、探索历程六个展厅面向大众全面展示陶寺文化。陶寺古观象台和节气认知框架也将在展览中得到具体展示,用生动的考古故事和丰富的发掘现场使观众身临现场,提升文化传播能力。

   三、转换传统视角,聚焦观众目光

下一步将建议临汾市博物馆申报相关节气类展览项目,编制高水平展陈大纲,并积极向上级申请展览资金,保障展览进行。同时,积极学习发达地区展览建设经验,可通过引进数字化展览、虚拟参观、资源共享等先进技术手段,将节气文化以多种方式展现出来,提升展陈对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人群的吸引力。通过增添观众能够参与和体验的展览项目,提升观众文化体验,增加文化表现力。

陶寺遗址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史前时期都城要素最为完备的一座大型城址,蕴含着诸多文化魅力等待发现。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以陶寺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表现方式展现临汾地区悠久的历史渊源。

以上答复你们是否满意,如有意见,敬请反馈。

感谢你们对我市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欢迎今后提出更多宝贵意见。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0357-2221316

主办: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版权所有 2017

承办:临汾市文化和旅游局  

晋ICP备05003731号  网站标识码:1410000059

涉密文件严禁上网

晋公网安备 14100002000001号